1988年配资知识推荐网,武汉新生儿丁峥因医疗事故被诊断为重度脑瘫,医生断言他“非瘫即傻”。父亲选择放弃治疗,母亲邹翃燕却攥着儿子的病危通知书立下誓言:“只要我活着,儿子就一定有未来!”
从婴儿期的生死抢救到少年期的康复训练,从高考逆袭被北大等名校争抢,再到去哈佛深造。
单亲妈妈邹翃燕用28年时间,将曾被判“死刑”的儿子培养成纽约执业律师,并影响他专注于公益领域,持续为弱势群体发声。
下面,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创造奇迹的。
01
刚出生就被“放弃”的孩子,母亲坚持“我只要他活着”
1988年,在武汉某医院等待分娩的邹翃燕,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还在撕心裂肺的阵痛中憧憬着孩子的出世,却因一场医疗事故,导致整个家庭的命运被改写。
院方为了加快产程,在没有做任何交流沟通的情况下,直接人工破膜。这导致胎儿因为缺少羊水,在产科医生终于到来时,已经在宫内窒息。
孩子出生后,全身发紫,双眼紧闭,一声啼哭都没有。
紧急转院抢救后,医生劝道:“放弃吧,孩子没救了。你还年轻,再生一个吧。”
医生解释,因为胎儿颅内出血,即便经过抢救后存活下来,也会有很严重的后遗症,非瘫即傻。听到这个残酷的结果,邹翃燕的丈夫便要拔管,放弃抢救。
但邹翃燕紧紧抱住浑身插满管子的儿子,怒吼:“谁敢拔管,我跟他拼命!”
丈夫怒斥她:“如果你坚持要抢救,以后你就自己管吧!”
邹翃燕态度坚决:“我管!我有工作,有工资,我一个人也能养活他。”
看着孩子扎针时眉头都不皱一下,邹翃燕搂着他小小的身子念叨了一夜:“我是妈妈,你看看我呀。”“这世界挺美的,你好不容易走一遭,睁开眼看看……”
临近天亮时,邹翃燕的婆婆来接班,劝她去休息一会儿。在邹翃燕起身离开的那一刻,一直沉睡的孩子仿佛有了感应,小声地哼唧了一声后,发出了出生以来的第一声啼哭。
医生说:“能哭出来,说明命保住了,但他是重度脑瘫,你后悔也来不及了。”
邹翃燕却开心地笑了:“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。”
看着劫后余生的儿子,邹翃燕为他取名丁峥,小名丁丁,出自《诗经》“伐木丁丁,鸟鸣嘤嘤”。取意于伐木之声,她愿儿子至少在世间留下属于自己的声响。
出院回家后,丈夫十分嫌弃生病的儿子,不仅没有主动抱过他一次,还经常躲得远远的,甚至狠心地对家里的一切都不管不顾。
邹翃燕要一边照顾孩子,一边应付忙碌的工作和沉重的家务。但她不后悔,她说:“我只要他活着。”
凭着这个信念,即便她一手扛煤气罐,一手抱儿子,爬8层楼回到家中,身上也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。
02
母爱有两种,一种温柔,一种刚强
看着摆烂的儿子,邹翃燕的婆婆于心不忍,主动搬过来,和儿媳一起照顾孙子。
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,为了共同爱着的人,组成了一个“特殊”的新家庭,悉心养育小小的丁峥。
为了训练丁峥的认知能力,邹翃燕在家里的房梁上挂满了气球,不厌其烦地教他识别颜色。
孜孜不倦地坚持了3个月后,邹翃燕试着问他,能不能找到红色的气球。丁峥虽然不能抬头,但可以用明亮的眼睛紧盯着红色的气球。
邹翃燕又换了其他几种颜色问,丁峥都很快用眼神锁定了正确的颜色。
这让邹翃燕喜出望外,笃定才3个月就能分辨颜色、懂指令的儿子不是痴呆。她想,即便儿子身有残疾,但只要他的智力正常,一定想办法让他学会一技之长,将来可以养活自己。
邹翃燕一边严格遵照医嘱给丁峥用药,一边努力训练他的身体控制能力。
一岁多时,丁峥的双手还是没力气握住东西。邹翃燕急中生智,从工作的学校带回废弃的纸张,握着丁峥的手,教他一点点运用手部的力量撕开废纸。直到他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,稳稳地撕开第一张纸。
因为肌无力,丁峥喜欢长时间地蹲坐。为了更好地引导他运动,邹翃燕把客厅改装成训练场,在墙上贴了很多凸起的塑胶图形,吸引着丁峥走过来指给自己看。
在这样的引导下,3岁时,丁峥终于学会了走路。
湖北中医学院疑难杂症科的医生告诉邹翃燕,3岁-6岁是脑瘫儿按摩治疗的黄金时期,但需要每周都坚持按摩。
在每次一个小时的按摩过程中,患儿背部的皮被捏起来一点点捻过。治疗室里的孩子们哭成一片,治疗室外的家属们哭成一片。
但邹翃燕强忍着心疼,一次也没哭过,因为她清楚,自己一旦忍不住哭了,儿子更容易控制不住情绪。
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,让很多家长中途放弃。
只有邹翃燕会准时在下班后带丁峥去治疗,风雨无阻。
就算丁峥曾无数次哭喊哀求不想去治疗,邹翃燕都狠心拒绝。
因为她清楚,只要放弃过一次,就很容易继续放弃,后面就没办法再坚持下去了。
有一次,邹翃燕发高烧,睡得迷迷糊糊间,听到丁峥开心地问她:“今天是不是终于不用去治疗了?”她条件反射般立马起身,带着丁峥去治疗。
有时,邹翃燕的“狠心”,连婆婆都不太理解。
丁峥因为拿不好筷子,经常饿肚子,会偷偷跑到厨房用手抓着吃。奶奶很心疼,劝她:“丁峥学会用勺子吃也一样。”
邹翃燕却表示,以后等丁峥长大了,和其他人坐在一起,筷子都不会拿,如何有做人的尊严?
邹翃燕用了一年时间,教会了丁峥用筷子。而后,又开始要求他学着清洗衣物、分类整理玩具……
她希望丁峥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,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。她说:“我不狠心,孩子就没有未来。”
这份狠,不仅体现在邹翃燕对丁峥的要求上,更体现在她对自己的极致压榨中。
邹翃燕自学康复知识,每天带丁峥做6小时训练,用绳子绑着他的脚,教他走路。
为了攒儿子的医疗费,她一天打3份工。除了本职工作,她在业余时间兼职卖保险,还做一些培训项目。
在邹翃燕的“狠心”下,丁峥在4岁时可以平稳地走路,5岁时学会了跳跃,7岁时已经完全可以自理生活,正常上学了。
03
从“特殊”到“特别”:母爱从不退场
虽然丁峥能走路、说话,但他动作迟缓,说话时吐字不清,人们还是能一眼看出他和普通孩子的不同。
入学后,面对同学们异样的目光,丁峥曾哭着说不想上学。邹翃燕鼓励他:“你试试向小朋友介绍自己,一定会有人和你玩儿的。”
邹翃燕也做好了儿子会被歧视的心理准备,教他应对办法:“课后站到老师办公室门口,没有孩子会在老师办公室门口打人。”
有一次,丁峥曾因为行动缓慢,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课本,被对方一脚踹到腿上,留下一块不小的瘀青。
得知此事的邹翃燕决定去学校一趟。
和老师了解了情况后,邹翃燕来到丁峥所在的教室,先是让丁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,向同学道歉。然后,她又引导同学向丁峥道歉。
这样的处理方法,不仅照顾了两个孩子的自尊心,也让其他孩子意识到丁峥不是一个可以随便被欺负的孩子,他有妈妈保护。
这件事过后,丁峥在班里有了自己的好朋友。
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,但此时邹翃燕的丈夫却向她提出了离婚。
面对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,邹翃燕同意了。
离婚后,丁峥的奶奶表示,自己不会离开这个家,她要继续留下来和前儿媳一起照顾孙子。
生活上有了丁峥奶奶的助力,邹翃燕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培养丁峥上。
邹翃燕非常注重培养丁峥的自主学习能力。她坚信只有让儿子学会独立思考,才能真正掌握知识。
邹翃燕给了丁峥一本《新华字典》,让他自己查不认识的字;
因丁峥手部痉挛写字慢,邹翃燕就为他量身打造适合的学习方法:
把80%的知识点转为“听觉输入”,把课本录成磁带反复听,训练出丁峥每分钟能记住500个字的能力;
用辩论的形式来巩固知识。母子俩常就历史事件“吵”到深夜,只是为了加深丁峥的记忆和理解能力;
在这样的鼓励和陪伴下,丁峥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重点中学。
04
没试试,怎么知道自己不行,万一你成功了呢?
入学前的军训中,丁峥因为站不稳,遭到同学们的嘲笑,甚至有的同学因此编了顺口溜。
丁峥再也无法忍受,向邹翃燕表示自己要退学。
邹翃燕再一次走进儿子的教室,向同学们讲述了丁峥一直以来的努力,希望他能得到大家的尊重。
邹翃燕又劝丁峥:“你就是和别人不一样,遇到这样的问题难以避免,只有自己敞开心胸坦然接受,才能独立应对以后的人生。”
为了开解丁峥,邹翃燕带他去参观殡仪馆,劝他:“比起死亡,可以活着去奋斗算什么难?”“既然身体跑不赢别人,那就从学习上跑赢别人。”
丁峥因为身体原因,有些自卑,经常说“妈妈我不行”。邹翃燕就劝他:“你去试一试。”她总是在结合儿子能力的情况下,把目标稍微往上提一提,等到儿子完成后,再提升目标。
就这样一步步,邹翃燕为他定下了考入北京大学的目标。
丁峥难以置信地说:“你可真敢想啊!”
邹翃燕还是鼓励他说:“你去试一试。”
2007年,19岁的丁峥以超一本分数线60分的成绩,成为被北大、武大等名校争抢的天之骄子。
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后,奶奶担心他一个人无法在北京独立生活,希望他留在本地大学读书。邹翃燕再一次不顾家人的反对,拍板让儿子去远方闯荡。告诉他:“那是你成为真正男子汉的第一步。”
丁峥本科毕业后,又被保送到北大国际法学院读研。
硕士毕业后,丁峥在国内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做法务。工作了一年后,他还想继续深造。邹翃燕特意咨询了丁峥的导师后,鼓励儿子去试一试考哈佛。
丁峥说这个目标自己根本就不敢想,邹翃燕便拿出他入学后的成绩单鼓励他:
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,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、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,读研期间的成绩也十分优异。
最后总结:“你去试一试,没试试,怎么知道自己不行,万一你成功了呢?”
丁峥又说,哈佛一年50万的学费太高,家里没有这么多的钱。
邹翃燕却表示:“拿不拿得到通知书是你的问题,拿不拿得出学费是我的问题。我就是砸锅卖铁、卖房子,也不用你操心。”
丁峥的导师还特意给哈佛写了推荐信,讲明他的情况。丁峥在拿到哈佛发出的免托福成绩录取通知书的同时,也得到了4.5万美元的助学金。
邹翃燕又借了些钱,终于解决了学费的问题。
这个曾被医生断言“没未来”的脑瘫孩子,先后用北大和哈佛的录取通知书证明了自己前途璀璨。邹翃燕也用行动证明:“脑瘫只是降低了起跑线,但没封死跑道。”
丁峥用了一年的时间,读完了哈佛硕士,又考取了纽约州的律师资格证。
在此期间,邹翃燕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发展。
2019年,邹翃燕将教育儿子的这套方法系统化,在武汉创办“特需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室”,至今已培养了21名特殊学生考入重点大学。
而已经成长为纽约执业律师的丁峥,受母亲影响,专注于公益领域,并持续为弱势群体发声。
丁峥在母亲和奶奶的托举下,走通了一条医生口中“不存在”的路,堪称奇迹。
但所谓的奇迹,不过是一个母亲,对孩子的永不放弃。
参考资料:
《凤凰网》旅途
抖音:琢玉文化邹翃燕
视频号:哈佛妈妈邹翃燕
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