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纳粹德国吞并捷克后,迅速接管了大量捷克制造的武器装备,其中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ZB-26轻机枪。二战期间,德军曾装备了至少五万挺ZB-26及其改进型ZB-30机枪。然而,从1942年开始,这些捷克轻机枪逐渐被MG42所取代,退居二线。并非因为ZB-26落后,事实上,德军还认为ZB-26具备一项关键优势——战术灵活性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,这一点是MG34和MG42所不具备的。
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,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当时世界上军火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,坦克、火炮以及轻武器大量出口至世界各地。其中,由设计师瓦茨拉夫·霍莱克打造的ZB-26轻机枪(ZB vz.26)在国际市场上极受欢迎。ZB-26不仅在中国、英国获得了许可生产,且其设计理念还影响了多款著名轻机枪,例如英国的“布伦”机枪和日本的99式轻机枪,显示了其深远的影响力。在中国抗日战场上,ZB-26几乎成为中国军队的标志性武器之一。
ZB-26由捷克布尔诺的军工厂生产,最早于1926年定型并投入量产,随即被捷克斯洛伐克陆军采纳为制式装备。这款机枪以其“朴实无华”的设计著称,采用气动式风冷结构,配备顶部盒式弹匣。枪管上装有固定手柄,便于携带与快速更换枪管。ZB-26还配备了两脚架,确保机枪在地面稳定射击,同时还能应对空中目标的射击需求,体现了其多功能性。
展开剩余81%1939年3月,德国完成对捷克的吞并,斯洛伐克则沦为保护国。捷克庞大的军工产业以及数十万捷克军队的武器装备,全部被纳粹军方接收。据统计,德军缴获了2175门火炮、469辆坦克、500门高射炮、43000挺机枪、109万支步枪、114000支手枪、约10亿发子弹及300万发高射炮弹。在这批机枪中,ZB-26和ZB-30轻机枪占据了31204挺,此外还有部分ZB-53、斯柯达M1909/1913和Schwarzlose M.07/12等重机枪。
捷克机枪大多使用7.92×57毫米弹药,这与德军主力武器弹药完全兼容,因而德军能够轻松将这些捷克机枪纳入自家装备体系。据称,德军缴获及持续生产的捷克武器弹药,曾几乎能够武装当时德军一半的部队。到了1940年入侵法国时,仍有四分之一德军使用捷克制造的武器和弹药。此外,在德军占领南斯拉夫等地时,又缴获了超过一万挺ZB-26/30机枪,使德军ZB系列机枪总数突破5万挺。
在纳粹德国,ZB-26和ZB-30被重新命名为MG26(t)和MG30(t)。当时德军已装备了MG13轻机枪和更先进的MG34通用机枪,但德国制造的机枪普遍偏重。ZB-26机枪重量为10.5公斤,MG13重13.3公斤,MG34则为12.1公斤(作为重机枪时达到19.2公斤),后来问世的MG42重约11.57公斤。
不仅如此,被定为德军“标准机枪”的MG34造价昂贵,生产速度缓慢,且战场可靠性不足,严重拖慢了德国扩军的步伐。因此,轻便且可靠的ZB-26轻机枪迅速赢得了德军步兵的青睐,成为部分部队班组中的主力压制武器。1939年以后,ZB-26和ZB-30继续生产,并参与了德军对波兰、法国、希腊、南斯拉夫及苏联等地的多场战役。
到了1942年,随着MG42的逐步装备,ZB-26逐渐退居二线,转交给保加利亚、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轴心国盟军部队。但ZB-26被MG42替代,真的是因为性能不足吗?对比数据来看,ZB-26的劣势主要在于射速较低和弹匣容量有限。其射速为500发/分钟,而MG34在600至1000发/分钟之间,MG42更是高达900至1500发/分钟。ZB-26配备20发弹匣,火力持续性远逊于采用50或250发弹链的MG34和MG42。MG42的有效射程达2000米,也明显优于ZB-26的1000米。
不过,ZB-26的射速低也不算致命弱点,毕竟MG42的超高射速在历史上被视为异常例外,500发/分钟的射速在战场上完全够用。弹匣容量的不足固然是短板,但像英国“布伦”机枪同样使用弹匣,且服役时间长达数十年,说明这并非不可克服的问题。
事实上,ZB-26相比MG42拥有一项独特优势:单兵携带的便捷性。除了整体更轻,ZB-26机枪能由机枪手单独携带,配备6至8个弹匣,无需副射手协助,极大提高了战场上的战术灵活性。相较之下,MG34和MG42都依赖副射手携弹,机动性较差,需要两人甚至更多人协同作战,显得笨重许多。
因此,ZB-26在游击战、治安战及山地作战中具有更高的战术价值。退居二线后,ZB-26更多配发给地方警察和武装党卫军。有些言论称德军“不屑于使用ZB-26”,其实并不准确。事实上,德军淘汰ZB-26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统一武器制式,这是德国最高统帅部下达的命令,而非实战需求所致。尽管MG42成本高昂且战术灵活性较差,它仍被指定为德军步兵的标准机枪。
从产量数据看,MG42在1942年生产了17915挺,1943年激增至116725挺,1944年更是达到211806挺,1945年生产61877挺。换句话说,MG42直到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才大规模装备部队,导致德军换装进度缓慢,较老旧的MG34机枪一直生产至战争结束。
总体来看,德军淘汰ZB-26并非明智之举,反而无形中削弱了步兵火力。对比英国“布伦”机枪(基于ZB-26改进的ZB-33设计),其二战期间产量接近百万挺,且制造工厂分布在加拿大、印度、澳大利亚等海外属地,充分体现了ZB轻机枪设计工艺简单且适合大规模量产的优势。“布伦”机枪甚至一直服役至1982年马岛战争。
换言之,如果德国能够基于ZB-26继续发展,完全可能获得一款更加可靠且易于大规模生产的步兵轻机枪。然而,许多德国二战武器都陷入了“性能优异、价格高昂、产量有限”的尴尬境地,MG42机枪便是典型代表,连同“黑豹”和“虎王”坦克也存在类似问题。过度追求高性能而忽视批量生产能力,无疑是纳粹德国最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(作者:陶慕剑)
发布于:天津市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